随便聊聊

一篇文章

昨天晚上看了某乎的一篇文章,叫《比 996 更该死的那些人》,里面的开头:

这几年真的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已经变得不可救药了
勤劳和奋斗不仅不再被传颂和赞扬,竟然成了被鄙视,被视作愚蠢的品质。
而享乐,投机取巧成这些在过去难以启齿的行为,成了光明正大,人人争相炫耀的东西。

虽然这篇文章我开了开头就没看了,但是还是让我感触颇深,我不赞同第二句,但是第三句我是非常赞同的。在以前我是不会羡慕别人的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会越来越羡慕那些比我强、过的比我好、智商比我高的人。是欲望变了吗?我觉得是的。那个无欲无求的日子,我是不想去回忆的,因为对我来说,和坐牢一样。

从不会去鄙视那些勤劳和奋斗的人,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追上你并且超过你了,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但是我实在无法理解的是,投机取巧,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成了政治正确。炫耀享乐,这个我还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被别夸,被别人羡慕嫉妒,当然也有真正是为了分享快乐。

投机取巧的话,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圈子不同,我觉得我周围认为投机取巧的人是正确的人还不少,甚至于在学校加大监管的情况下,组队进行“帮助”,并且在成绩还可以的时候,去蛊惑那些认真考试但成绩不佳的同学,试图拉他们下水。实在是不能理解那些人心里的想法,是为了让别人顺从自己从而获得心里的快感吗?我不太懂。似乎各大高校都有这种人的存在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一张图片

听阴天说什么
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让人舒适的天气了,温度刚好,湿度刚好,风力刚好,阴天,简直完美。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,还是在高一,也许是高二,青涩懵懂的高中时代,已经过去三年了。高中阶段,可以说是我目前最快乐的阶段,没有学习压力,没有生活压力,一个人住,晚上想出来溜达就出来溜达。

一件事情

同样是某乎上的一件事,《如何看待杭州一女子月薪 4K,买两万元名牌包被丈夫指责这一事件?》

林海觉得,妻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,不会想要买这个买那个,不贪慕虚荣。

然而,就在前几天,妻子收到一个包裹,打开以后,是一个包装精美的奢侈品包包。据妻子解释,是她找人代购的,花了四个月工资。
“一瞬间感觉我已经不认识眼前的这个女人了。四个月的工资就买个包吗?那她跟其他那些爱慕虚荣的女人有什么区别呢?我现在事业刚刚有点起步,我们家的收入状况比起刚结婚时,是好了一些。但离“土豪”的程度还很远啊!”

据林海介绍,夫妻两人都是工薪阶层。妻子每个月工资拿到手五千不到,而自己的收入全看绩效,每个月并不稳定。这让他很无奈:“房贷大部分是我还的,都不知道要还多少年。这下好了,小半年,都要靠我一个人了。”两人现在还没有孩子,但对孩子的态度,他也有了改观:“没孩子也好,有了孩子,又是一笔支出。养孩子要买奶粉钱,还要买包,那能花得过来吗?”

妻子回复:心寒。他根本没有看到我这几年为家里的付出。我想不明白,我用我自己的积蓄,用我自己的钱,给自己买了人生当中第一个奢侈品,有问题吗?我三十多岁了,跟他谈恋爱到结婚已经八年了。没伸手问他要过一分钱,他也从来没有送过我一个超过 700 元的礼物。那天我闺蜜要跟他老公去法国旅行,问我有什么想要带的吗?我也是狠狠心,让她帮我带了这个包包回来。这个包我在网上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大半年了,我都没有勇气跟老公提出来说,老公能不能把这个包送给我?我自己刷卡买的!

这件事下的回答,很有趣,我也看了很多。有的人,是从家庭的观点出发的;有的人,是从女人的角度出发的;还有的人,是从男人的角度出发的。

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我觉得很少有哪个家庭,会为了买一个不必要的东西而花费一个人四个月的积蓄。可能是自身家庭的原因,我觉得一个家庭,积蓄的多少决定了可以承担的风险有多大,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,如果出了意外的话,家里的积蓄可以让你不那么艰难。所以,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我觉得花费一个人四个月的积蓄,去买一个包,这是非常不正确的,奢侈品不是人人都需要的,也不是必要的,也许是虚荣心,一时眼红买了一个包,这是冲动,但人和动物的区别,就是可以克制自己。也像有的评论说的那样,你穿的很差,背着一个很好的包,谁都觉得背的是 A 货,但是如果你穿的很好,背着一个 A 货,大家肯定都认为你背的是正品,这样看来,买这个包也没什么必要了。而且,婚后的收入是共有的,你的开销,实际上有你伴侣的一半,所以较大的开销我觉得可以双方商量一下,再考虑是买还是不买。还有的评论说,在买的情况为 0%的时候,为什么要商量?这就好比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要买,这不是耍无赖吗?不考虑别的感受,私自做决定,我觉得会对双方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
对于一个男人来说,自己辛苦挣钱还房贷,常年吃不到一顿好的,在这种情况下,自己的老婆花将近半年的钱去买一个包,你心里会怎么想?如果照着女方的观念,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,凭什么管,那男方完全也可以进行一下这种操作,贷款两人平分,其他开支各付个的,但是这样的话,就会有某些人跳出来说:那老娘还结婚干什么。我觉得有个评论说的很对,妻子的不幸,不是丈夫造成的

妻子的不幸,不是丈夫造成的。
妻子的不幸是商家,媒体,给妻子提供了看上去精美,却实质有毒的思想和生活。
丈夫的不幸是商家,媒体,用有毒的思想改造了他妻子,让他失去了最后的依靠。
大众只要接受了商家的教育,媒体的洗脑,ta 们这辈子注定活得悲惨,没有价值。
当无产阶级省吃俭用,存钱半年,甚至一年,买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。这恰恰不是她们获得幸福和希望的起点,而是走向悲惨和痛苦的开端。
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下,无产阶级的相互扶持,从来就不是鸟语花香,风轻云淡。在家庭竭力抵御社会压迫时,任何一方的软弱和逃离,都只会让脆弱敏感的联盟走向瓦解。

我不知道多少人,每天在微博和抖音上混着,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经济基础太好,整天不上班,还是太懒,整天不想上班。微博和抖音,可以说我特别讨厌这两个东西,一个是给人洗脑,一个是消费碎片时间。简单来说,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的男生/女生质量那么差?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标准太高了,整天在微博上看别人的男朋友女朋友,然后当做自己的择偶目标,也不是说不行,但是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去匹配这类目标。都说门当户对是旧社会,但是,门当户对确实还挺重要的,经济基础好的人和经济基础差的人,消费观是不一样的。你让一个月平均消费 1k 的人,去消费一个 20k 的东西,而且还是一个不必要的东西,我觉得他是绝对不会去消费的,但是你让一个月均消费 10k 的人,20k 对他来说就是两个月而已。

所以,现实中找不到对的人,就期待去网上寻找自己的真爱,就会出现“见光死”,被骗财骗色等等情况,然后又去微博上,继续看着他们心目中的男神/女神。看得越多,商家媒体就越高兴,这都是流量啊,然后找男神/女神代言个什么产品,就会有很多人去买,流量转化为利益,男神/女神也开心,然后购买了产品的人也觉得自己和男神/女神用同款,所以自己也开心,皆大欢喜,质量和性价比什么的,滚一边去。这就直接导致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自媒体,为什么这么多人想红,我觉得原因都在这。

再就是抖音,简直是谋杀。你的时间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吃掉,而且你丝毫不会察觉,短视频,刷了一时爽,一直刷一直爽。年轻人,不应该使用这两个东西,当然也不应该使用某乎,以前某乎上确实有许多干货,但最近看来,还是不用去碰了,到处都是无营养的帖子,评论玩段子,偷换概念。年轻人嘛,就应该多学习,多看看新闻,了解下还有许多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等着你们去拯救,而不是和某乎一样,人人 985 月薪 30k。

对于一个女人来说,丈夫这么多年来没有送过自己一个礼物,我也会觉得这个丈夫心里没有我。自己从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决定要跟他,到现在都不能用自己的积蓄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,看着别人和自己的爱人到处旅游,也是很羡慕嫉妒的。所以,自己偷偷攒了半年,给自己买了一个心爱的礼物,我觉得没有任何不妥。女人化妆大部分时候不是为了给男人看的,而是为了给其他女人看,不能让自己被其他女人比下去,这样想的话,一个好的包似乎也成为有必要的了。

对于这件事,我觉得双方都有错,但都在情理之中。作为丈夫,妻子这么多年的陪伴连件小礼物都没有,换做是我我也会内疚,所以我们应时不时的给点小惊喜(但是前提是得有自己的小金库),有空的时候多交流,多想想对方需要什么,自己能否做到,尽自己可能的去做,这才是个称职的丈夫。作为妻子,不应该把家庭和丈夫绑在一起,可以看出妻子每个月 4k 还可以攒出小金库,说明这个家的房贷大部分是靠丈夫来支撑的,所以或许她的观念是,丈夫的钱他自己用了,所以我的钱我自己用没什么不妥,但是家庭是需要每个人付出的,如果你的钱大部分拿来还房贷,他花一两万去买个表,相信也会心里憋屈。夫妻双方应多沟通,特别是这种算是比较大的事情,一定要双方达成共识,如果瞒着一方,这就算欺骗。

一些年纪

人总是会回忆过去的,但不能待在过去

  • 不知道多少岁: 听奶奶说我从桌子上摔地上了,头着地,有个很大的包。
  • 大概一岁吧,不知道有没有一岁,我只记得父亲用抓了只蜻蜓放在名片盒里让我玩,母亲在喂我吃饭,那时我的脸还挺肥的。
  • 大概是三四岁?记不太清:开始上学前班了,记不得多少这时候的事情,只记得父亲给我买了一个熊的面包,我很喜欢。或许这段记忆也是梦里的。
  • 五岁,一年级:在明珠学校读的,学校进门有个小店,那个老板在玩红警,我现在都记得。也许是那时候对电脑产生了兴趣。开学,父亲带我去教室,因为没有带水杯,所以用矿泉水瓶去给我接热水,当然了,矿泉水瓶怎么可以接开水,一碰就瘪了,所以就没有喝。到了教室,父亲只说了句,坐着啊,我走了。然后我就看着他走了,我还是挺害怕的,但是周围同学都在那坐着,我也就好好坐着了。
  • 六岁,二年级:开始自己走路上学,其实也不远,和父母上班的地方也近,但是每天起的比较早,就自己去上学了。学校有一栋建筑物后面是一片草地,上面有三叶草(只记得形状是三篇叶子),同学说是甜的,我也尝了尝,三叶草不难吃,反而有清香的味道。做过两件事,第一件趴校车车底,第二件和同学打弹珠忘记回家。也不知道当时为啥趴校车车底,如果车子开动了,不敢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。哦,还有从后山翻进学校,被蚊子叮的很多包。还碰见了一个从外地来的同学,应该是家境不怎么好吧,学校帮了很多。那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,站在楼底,然后抬头望着天空,那时候天还很蓝,楼也没有那么多反光的玻璃,看着云就好像楼要压到我身上,或者楼要往那边倒了一样,很奇妙,经常看的忘记时间,看久了脖子痛(当时为什么不躺着呢)。当时似乎班上还有个家境很好的同学,跟着他有辣条吃,于是天天基本就跟在他后面玩。
  • 七岁,三年级:转学了,应该是育英学校,因为父母工作的地方换了。吃不到辣条了,但是会偶尔从家里拿一两块钱,冬天的时候去校门口买油炸火腿肠。校门口还有画糖画的,似乎我还在学校吃食堂吃过一段日子。班上同学我就认识一两个,现在只记得一个姓赵的了。记得那时候中午快迟到了,跑步上课,然后撞到了一个一年级的,导致门牙坏了,拔了四颗牙齿,和吸血鬼一样。学校后门有一种花,上次在广州也见着了,橘黄色的,长条。也是同学跟我说是甜的,我也摘了从后面吮吸,还真是甜的。学了画画,但是实在是没有天分。还记得那时候查发热,每个人进校门都要被红外线温度计测一下,我似乎有点症状,然后就被领到保安亭了,后面趁着没人就跑出来了,天生就不喜欢去医院。
  • 八岁,四年级:转学,去锦华实验了,从那时候起有校车坐了,因为是住在奶奶家。应该也是在食堂吃饭的,依稀记得撞了个高年级的然后被骂了,饭菜一般。那时候有课外活动了,想选计算机来着,可惜人满了,所以一开始选了葫芦丝,后面又去学毛笔了。还在校庆的时候上台表演了一下葫芦丝,现在应该是不会了,只记得那几个唱名是怎么放的。偶尔下大雨的时候校车也会来,然后通知我们回去,不用上课,那时候我就会在家待着干点其他的。后面跑去学毛笔字,也是没学多久就不学了,因为没兴趣,只记得高年级的同学总是叫我们低年级的去洗砚台,我觉得自己的砚台就应该自己洗。比较开心的事是坐校车,因为可以看见外面,尽管没什么风景,但是我每次都是在最后那站,所以后面都是一个人在一辆车里,吹着风。
  • 九岁,五年级:转学,去龙丰学校了,听说原来的班主任还来我家问我为什么没来上课,因为学费涨了负担不起,所以只能转学读一个学费低一点的学校,班主任说我的成绩可以和学校申请减免学费,但是还是没有回去。是一个不太好的学校,这年学会了进网吧,学校后山是一个部队,和同学进去想游泳,结果被撵出来了,还被不知道什么蚂蚁咬了肿了很大一块。我弟弟妹妹也在我这个学校读学前班,所以放学的时候都是我把他们带回来。刚报道的时候,不知道是哪个班级,就随便进了一个,那个老师把我安排在了最后面,周围都是看起来不善的同学,他们下课就打牌,上课吃零食。后面又换了一个班,那个班还不错,同学都比较友善。记得上音乐课,老师放《土耳其进行曲》给我们听,然后说里面有三种片段,要我们听了之后把片段写出来,我写的 ABCBAB,但是其他同学都没有最后的 B 片段,最后老师说班上只有我一个人是正确的,我很开心。那时候还认识了一个好朋友,但那时也没有什么联系方式,所以就断了。
  • 十岁,六年级:转学,回老家了,我小学六年读了五个学校,但是我很少跟人提起过。这五年其实也挨了不少的打,也拿了不少的奖,但都不太值得回忆,就不打算写了。奖状的话,似乎有一两斤重。一开始去那个学校,还要给我做一个测试题,不得不说,老家的教育水平和深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,他们六年级学的东西我四五年级就学完了。但是不知为什么,我还是得去完成小升初的考试,所以就读了六年级。六年级就认识了比较多的同学朋友了,但是唯一让我不爽的是,每天七节课,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,偶尔说有体育课,其实就是让我们去拔杂草。忘记哪个周末,和班里的同学约好下课去网吧,结果有个同学没来,跑去告老师了,然后第二天我们就在办公室站了一上午。数学老师很严,其他老师没什么印象,只记得数学老师严,上学第一天就把我的数学书给撕了,因为他上午说带草稿本,而我没带,因为我上午根本就还没来班上,也不听你解释,直接撕,估计是杀鸡儆猴吧。我最讨厌那些不让别人说话,自己判断的人。似乎那年我还学过一点奥数,不太记得了,小房间,幼儿园的那种桌椅,写字十分不舒服。后面听说那个以前玩的好的同学还找我,听说我回老家了,一直在等我什么时候回来。
  • 十一岁,初一:升初中了,开始住老师家了。似乎就是这个阶段我是无欲无求的,每天两点一线,吃饭,睡觉,上课,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。老师还不错,化学老师是班上一个同学的爷爷,物理老师是班上一个同学的父亲,语文老师的女儿后面也来我们学校了,后面听说物理老师当了副校长,化学老师不知道退休了没有,老曾,怀念,还有英语老师,那次回去在路上看见了,可惜我在车里,她在路上,还有在路上碰见同学去上课,还能认出我,那都是高中时候的事情了。初一没什么特别的事情,大家都安安分分的上课,同学们也都相互认识,班长是个女生,现在成绩也不错,令我很敬佩的女生,如果现在碰见她,还是会叫一声老班长。
  • 十二岁,初二:分班了,有些成绩差的同学都出去了,就留下了大概五六十个人,和深圳的标准一班四十人不同,老家多的有八九十人,少的才四五十人。教室也换了,在校长办公室楼上,偶尔下楼会碰见校长。和我们一起的就十八班,在隔壁。平平淡淡,上课想听就听一下,不想听就看点杂志,困了就睡一下,还参加了一个歌唱比赛,似乎拿了奖。那年学校有计算机课了,我还记得开机是七喜电脑,还有长虹电脑,我们在那学 flash 动画,那时候觉得很难,然后有个示例动画,好像是熊猫人,很流畅,还有剧情,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。似乎是这年,我每天中午不想在住的地方待着,我就选择去学校睡,不记得是不是被老师跟踪过了,可能是,也可能不是。初二物理竞赛还拿了二等奖。
  • 十三岁,初三:又搬到初一那栋楼了,听说校长那个已经是危房,不能住了。老师们那年到临川一中学习,回来之后马上给我们教室的喇叭装了一个开关,这样中午放学如果拖课,就可以把喇叭关了,这样就听不见那嘈杂的音乐了。那年老曾来班上了,我们这是初三才学化学,如果有人上课凳子坏了掉地上了,他还会从办公室拿锤子过来给我们修凳子。生物老师是个很奇特的东西,初一的时候他教我们地理,初二的时候他教我们生物,初三的时候看见他在别的班当体育老师,他脾气很暴躁,但是教的确实很好,如果我们不学习也是会真的生气,但是他从不打人,只打多媒体的桌子,铁皮的,有时候一巴掌可以打凹进去。英语老师很好玩,也跟我们讲她儿子在国外上大学的趣事,一直也想回去看看他们。有天晚上,我睡觉,然后看着窗外,然后突然有个橘黄色的圆环从我眼前飞过,我爬起来却看不见了,我觉得那是外星人的飞船吧。记得那时还得考个物理化学实验,物理实验因为做过很多次了,所以比较快,但是化学的话,由于从没摸过试管烧杯什么的,手滴定的时候一直在抖,旁边老师都看笑了,还好没什么大碍。
  • 十四岁,高一:我似乎是班上唯一一个来临川一中的,但是我不是班上成绩最好的。临川一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。高一的时候入学还要个分班考试,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看,因为考试的人比较多,两三千号人,而且考完过几天就分班了,所以我觉得是没有看的。学校还有社团,通过社团和贴吧认识了好大波的朋友,高一的时候还是很愉快的。虽然也是住在别人家,但是管的不是很严,所以晚上可以晚点回去,在外面吃点东西。班主任是黄老师,教数学的,挺搞笑的一个人,后面分班之后跑去教文 A 班了,今年招不到学生的时候还让我帮他招一些学生。政治历史老师没什么印象,因为从来不听课,语文老师倒是印象挺深的,他不怎么讲课,没激情,经常上课的时候跑去他班上管事,因为他觉得他班上太吵了。后面申请换了个语文老师,新老师太有激情了,导致一节课下来很累。夏天,有一天狂风骤雨,然后有爆炸声,似乎是某个烟花厂被雷电给打了,起火爆炸了。
  • 十五岁,高二:文理分班,从六楼去二楼了。这一年,撒贝宁来了,去做了个志愿者;这一年,饶 boss 还是 boss;这一年,朋友们都还没毕业。班主任换成了老吴,我回去看他时还和他聊起同学们,他说:天天关照的同学没有一个回来看我的,反而是你们这些整天被我骂的人回来看我们。这年结束的时候,很多朋友都毕业了,贴吧没了他们也冷清了,就连学校我都觉得少了点熟悉的感觉。但是认识了新的同学,龙兄、谢老板、隔壁老王、隔壁老吴和小焯等。我们这几个算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了,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们几个似乎混的也还不错,有早早去工作的了,也有准备考研的,一直也没机会聚一聚,只能到某个地方,就去见某个人。龙兄和谢老板在班上还有个外号叫“天龙八部”,因为两个人一起被没收了八部手机。
  • 十六岁,高三:八月中就开始补课了,高三正式开始。校长也退休了,新校长上任三把火,治理了一波不学习的同学,也包括我。可能是对学科没多大的兴趣吧,所以不怎么想学,所以在老师眼里就是那种不学习,整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孩子。那年买了第一本的编程书,是关于 PHP 的,但是由于没有电脑实际操作,所以看不了多少。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,高一就开始自学信安了,当他在看密码学,XSS,这种书籍时,我才刚开始接触这东西;人家在高中毕业就经济独立了,而我还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。也是从那时开始,我羡慕别人有技术,失去了纯真。当时与父母谈过这个问题,他们还是劝我说读个大学更重要,现在想想,他们是对的,如果我当时不去念大学而是去学技术,万一技术没学好,我连后路都没有了。这一年,有的朋友也回去高考了,他们是贵州的,来我们学校学习,然后回去考贵州卷,记得当时我们全国一卷,分数线是全国最高的。毕业那天,以前的传统是撕书嘛,那天不知道谁偷偷运了个烟花进来,有幸欣赏了一波烟花秀。毕业那天,我们去喝酒,但是最后,也是我们这几个平常不怎么学习的人去陪着老师走了最后的一段路,聊了很多,老师也跟我们说,其实你们不是智商低,你们只是不愿学,以后努力吧,毕竟上了大学,就没有老师可以管你们了。直到现在,我们也会有时间就去一起去看看曾经的老师,曾经的学校,看看曾经的人,曾经的物。

FIREWORKS SHOW
firework1
firework2

到了大学,学到了自己喜欢的学科,我觉得很荣幸。

终于可以开心的码代码,算是完成了一个梦想吧。